新闻动态

中国智能高清视频监控市场调查之二:前端采集设备
首页 > 新闻动态 > 技术专利
来源:开云全站app    发布时间:2024-07-23 15:33:10

  智能视频分析是与高清化并行发展的又一趋势。目前,智能视频监控的实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前端智能分析,另一种是后端智能分析。两种智能分析方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利用前端摄像机自身的DSP芯片完成核心算法的运行和相关计算,同时还能支持前端存储,无需进行图像的远程传输,即使总系统的网络都瘫痪了,这些独立的前端单元还能够继续独立工作、进行存储和报警,避开了系统网络通信瘫痪所带来的监控瘫痪的风险。

  而后者则是利用后端计算机纯软件的方式来进行分析,往往将智能视频分析功能嵌入在平台软件上,由专门的视频处理服务器来实现的。这种模式产品智能功能比较强大,并且容易扩容,但是它需要视频监控系统前端将所有的视频信息都上传到服务器,这对网络带宽的压力非常大。此外,要在后端进行智能视频分析就必须对前端传来的图像进行解压再分析,这样的一个过程占用了大量平台软件终端设备的资源,实际上并没有减少相关成本,反而使得作为观看与浏览图像的平台软件运行终端运行效率一下子就下降,甚至无法支持很多路的视频解压和显示。

  因此,目前,前端嵌入式视频分析架构方式占据一定的优势,因为嵌入式视频分析软件一样能完成包括目标检测、跟踪、分类及规则定义等所有功能,并且选择嵌入式视频分析架构能将现有的传统视频监控系统升级为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是一种成本低且易于改造的方案。

  近年,随着大项目的增多,后台接入的信息量也慢慢变得大,将所有分析工作都压在后台,势必加大后台压力,且在庞杂的信息中进行智能分析,也考验算法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智能分析开始由后端移向前端。

  随着嵌入式系统运算能力的增强和智能视频分析算法的改进,在视频服务器和网络摄像机等前端设备嵌入视频分析模块,将成为应用和发展的新趋势。因此,高清摄像机在智能视频分析应用中将担当重任,扮演重要的角色。

  同质化和价格战一直都是摄像机市场之殇。监控摄像机尽管在普通人看来很神秘,但对业界人士来说,技术门槛并不高,以普通模拟摄像机为例,现在多数厂家都是购买焊接好的摄像机模组,进行组装生产,差别其实就等于外壳的差别,里面的板是一样的。因此,摄像机行业一直有“公模”、“私模”之说,所谓“公模”,就是摄像机外壳采用的都是通用模具加工的,这样产出的摄像机从里到外都完全一样;所谓“私模”,只是有些厂家为了不与其他厂家产品雷同,而采用与众不同的定制化“私模”生产制造,这样其实也并没改变产品同质化,因为产品只是外观有区别,里面的板仍然是一样的。

  高清摄像机问世之初,技术还有一定的门槛儿。但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已经提前进入“全民高清”时代(即使有些厂家还没有掌握高清技术,也对外号称是高清摄像机制造商)。SDI刚刚问世时,一只SDI摄像机模组采购价高达380元,而现在只需60-70元,下降得非常快,幅度也大。目前市场已出现类似模拟摄像机的运作模式,即一些上游厂家生产高清模组(包括IPC和SDI),摄像机厂商购买现成的模组,组装生产,生产流程十分简单。可以说,用不了几年,高清摄像机市场就会完全沿袭模拟摄像机之路。

  高清解决方案多了是好事,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未必。如果不同的高清解决方案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即使带来竞争,也是有益的。如果没有太大差异,只是略加修改甚至玩概念游戏,就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除非是颠覆性技术创新)。因为高清是一个牵涉到多个技术环节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任何一种新方案的推出,都必须有相关的技术匹配和支撑,如HD-SDI摄像机,就派生出SDI矩阵、SDI-DVR、SDI视频分配器甚至SDI防雷器等。这几年,安防行业已然浮现这种现象:为一味满足小部分的细分化行业需求,让本来不繁杂的技术变得十分繁杂,大幅度提升了企业的研发投入,而其对应的市场却很小,不足以为企业的研发投入带来应有的回报,得不偿失。久而久之,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行业,都会成为一种压力。

  经过几年的发展,高清监控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井喷期。乐观地估计,高清摄像机尤其是720P网络高清摄像机,近两年一直都会保持300%-500%的年复合增长率。但是,由于高清摄像机市场整体规模基数还不大,因此,其在整个摄像机市场的占比时间内还无法与模拟摄像机比肩。就像一个刚进入行业的企业,一年的出售的收益只有1000万元,即使一年增长300%,也只是3000万元。而一个年销售额10亿元的企业,哪怕增长20%,就是2亿元。

  但是,照这样的上涨的速度,相信用不了几年,高清摄像机就会占到整个摄像机市场的半壁江山,从而扭转摄像机市场的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