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的发达程度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日益深重,信息战略已成为企业战略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支撑企业信息战略的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某一些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战略的发展趋势。企业信息化已成为公司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信息化也必将成为企业最大的竞争优势。
企业信息化主要有两方面的推动因素,即市场之间的竞争压力和信息技术的扩展和渗透。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比如信息化在企业物资流、资金流和人员流等领域中普及,提升了企业集成管理的效率,强烈冲击了企业老旧的、固有的生产经营理念。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持续融合、发展,创造了新的公司竞争战略,使企业竞争力增强,从本质上促进了企业管理革新。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企业采集信息和情报的方式产生了本质革新,更新发展了组织形式,再造业务流程甚至重组组织架构。扁平化组织架构开始大范围的应用,这种创新的组织架构精良、快捷、准确。监管部门的大量职能在扁平化组织架构下可由信息系统辅助甚至完全代替,实现人力成本投入的减少和管理层次的精简,而原有的塔型结构逐渐被淘汰。扁平化组织架构可使决策层与执行层的沟通更直接,企业运作更高效。及时的信息沟通,保障了企业对周围信息和市场的反应速度,使决策更准确。同时,企业内部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使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能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企业成本结构,降低了企业成本,使公司竞争能力得到提升。比如: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帮助设计人员工作,可降低企业产品设计和改进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FMT(柔性制造技术)集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和制作加工技术于一体,可替代原有库存管理模式,降低企业库存,减少管理成本;B2B使供需企业利用互联网平成商务交易,使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企业能以低成本实现远程控制,产生规模管理效应。
另外,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获得紧密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信息技术促进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集成,使公司制作经营趋于并行、快捷、智能和虚拟化。
在网络互连技术持续不断的发展的今天,获得信息拥有广泛的渠道,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跨地区、跨国界的流动。信息的充分流动,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大幅度缩短,同时,企业获取新的技术、产品和工艺的渠道也大幅拓宽。这种新的渠道,使消费的人有更多的消费方式可供选择,使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开拓市场。企业通过与供应商与客户建立紧密、快速的联系,提升企业把握市场、把握消费者和了解市场的能力。通过这一种能力的提升,企业能更有效地针对消费者的需求来做研究与开发,还能及时改变和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不断地加快产品更新和技术换代,向市场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使企业不被竞争对象模仿和超越。
信息技术促进了企业间的‘信息交换,企业能灵活性更好快捷地获取信息,更加及时有效地传递信息,更充分准确地利用信息,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得到增强。同时,企业信息化是计算机硬件和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在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管理观念得到转变,企业管理上的水准得到提升。通过建立规范的管理程序和流程,夯实了企业管理基础,员工的整体素质也得到提升。
中国自“十五”期间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策略以来,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一定基础且具备快速推进的条件。尤其是大中型、重点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大多数表现在:企业信息化的持续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促进经济稳步增长。1994年~2010年间,中国信息产业增幅年均超过26%,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由先前不足1%跃升至10%左右。信息技术与机械制造、精密加工、精细化工、汽车、钢铁、交通、能源、电力等行业相互渗透与融合,创造出一批新的经济稳步的增长点。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传统产业体系调整和优化,促进了公司制作和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增强了企业竞争力。90%以上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内部网络,基本实现计算机网络管理,使用二维CAD设计产品,部分大中型企业已实现无纸化办公、实施了三维CAD设计及ERP,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人力资源、物料资源、资金流和信息流等中心整合。
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虽成就显著,但总体来讲应用仍处于较低水平,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除了社会基础差、企业实力不足、法律和法规不完善等原因外,最根本还是在于企业缺乏对信息化的正确认识,忽视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如大多数企业能意识到开展电子商务有助于宣传产品、提升公司知名度,而能够认识到电子商务能够更好的降低公司制作、销售、经营成本的企业却只有四成左右。因此,企业亟需更新观念,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此外,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规模,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沿海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好于内陆及偏远地区;汽车及电子等高科技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高于纺织及食品等传统加工业;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信息化进程领先于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产生这种不平衡的问题大多是地区经济发达水平及行业竞争水平的差异。 2.3 促进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决策者的重视,信息执行部门的组织,全体部门的热情参加。首先,决策者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决策者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负责实现信息化建设目标的信息化部门是企业决策者、生产经营部门、信息化实施队伍、软硬件供应厂商之间的枢纽,完成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各个业务部门在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完成业务运作,是直接使用者,对信息系统在使用上是否有效有最直接的感受。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全体部门的积极参与,以保证信息化的有效实施。在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资产金额的投入力度的同时,还需提升公司员工信息技术水平,培训与教育要始终贯穿于其中。
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应适应企业中长期的发展目标,且应适应企业所在地区的信息化发展规划。企业要参与外部公共信息网络站点平台的构建,通过高效、低耗的公用平台,建立信息资源交换的机制。政务信息化和社会服务信息化互连,使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资源共享,有效沟通。提升企业经营运作效率和提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企业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在宏观上应适应地区发展的策略,适应地区产业体系。具体来讲,应把握地区企业运作的方式特点,发挥企业在地区信息化建设中的催化作用,建立企业信息交换平台。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公用基础信息资源库,更好地为客户服务,亦是实施过程中要关注的问题。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只是手段,企业需求的实现才是根本。在企业信息化规划和实施之前,信息化咨询机构的专业评估,是企业认识自身的有效手段。这种评估可以诊断企业目标制定、企业文化、制度执行、研发技术、人才教育培训、管理效率、行业发展、竞争地位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帮企业准确定位。由此确定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和目标,实施方案和计划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适应企业自身的发展和要求,创造价值。
企业信息化也要讲究经济效益。一方面信息化建设本身要考虑投资回报比率,投入产出比率等因素。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以提升公司的经济效益为根本目标。企业经济效益包括可量化的可见效益,如产量的提升,库存的减少,成本的降低等,也包括不可见效益的追求,如通过业务流程规范化、标准化,提升企业信誉,员工素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