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瞩目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即将进入倒计时100天。昨日,记者探访了位于双流区九江街道的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采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工艺和材质制作的大运会奖牌绶带就在这里“织造”。
在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74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省级传承人、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所长胡光俊为记者介绍了制作这条绶带所用的蜀锦织机。
“这是我们的蜀锦织机,都是用的传统工艺,本批次的绶带都是在这些织机上织出来的!”此时,织机车间厂房内机器轰鸣,两台织机正在高速运行,左边一台架着蓝色丝线,右边一台架着红色丝线,经线、纬线上下起合,多梭箱装置内的梭子一个接一个快速弹跳。两位女工背对背全神贯注地站在各自的织机前,一手按在机器上,一手抚摸着新织出的锦,眼睛则盯着丝线交织的地方。
记者看到,两台织机左侧分别摆放有一台控制设备,一台设备上织物名称标为“绶带红.ep”,速度显示为92梭/分,总运行梭为744933梭;另一台设备上的织物名称标为“绶带.ep”,速度显示为97梭/分,总运行梭已达1781514梭。
“看似古老,实则精细,这些图案精细复杂的蜀锦就是这样生产的。”现场技术负责人陈岚指着机器上生产出的红蓝两色蜀锦告诉记者,蓝色用于绶带的外侧,纹样主要由太阳神鸟、芙蓉花和马赛克构成;红色用于绶带的内侧,纹样主要是祥云。
“两种颜色的织品合在一起,图案就是大家看到的最终绶带成品了。”胡光俊介绍,大运会将产生奖牌2270个,为了保险起见,绶带一共生产了3000条。
“不管是从外观、材质还是文化底蕴来看,我们的绶带都是一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的文化精品。”胡光俊自豪地表示。
“绶带采用蜀锦工艺和材质织造,宽度仅有2.5厘米,但上面的花纹却十分精细复杂。”指着手里拿着的一件绶带样品,胡光俊介绍,正是因为这精细的图案,给织造带来了很大难度。
“我们于2020年接到任务,其后便参与到了马丽娃老师的设计中。由于绶带空间窄、色彩较为丰富等原因,其间几易其稿,关于纹样选择也曾考虑过大熊猫等,最终经过反复试制,于2021年11月定稿,并于同年12月开始生产,在正式生产前,我们排线个月。”胡光俊向记者描述说,蜀锦的传统织造工序繁琐精细,设计图不能直接使用,需要纺织师傅进行图案的二次转译,需要织绶带的是宝蓝色经线,就要把原来织机上的黑色经线换掉,重新接经,都需要近一周时间。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好大运会相关物料的生产任务,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开启两班倒生产模式,“一班从早上8点过到下午5点,一班从下午5点到晚上12点。”虽然历经多次挑战,但赶着时间织出来的绶带最终质地与图案效果完美,受到国际大体联官员的高度肯定。
将蜀锦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到大运会产品中,既凸显了城市人文特色,也融入了深厚的蜀文化底色。记者了解到,除了绶带外,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还按照赛会要求,结合第31届世界大会“绿色、智慧、活力、共享”理念及吉祥物元素等,对蜀锦进行创新设计,推出了成都大运会·蜀锦花树对鹿纹样文创丝巾、成都大运会·蜀锦文创双面渔夫帽、蜀锦文创随身镜等产品,进一步展现了蜀锦的别样韵味。
胡光俊:蜀锦是以桑蚕丝为主要原料,具有地方风格的提花锦缎类织物,其生产工艺程序复杂,包括准备工艺、设计工艺、装造工艺、试机等多个工种工序。与其他织锦相比,蜀锦绸面上有平纹、斜纹、缎纹及变化组织,块面效果清晰、层次分明。产品在自然光线下会反射出不同的色彩。从手上感,蜀锦绸面上有花样的地方有凹凸感,无花样的地方很柔和,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胡光俊:蜀锦,在成都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了近3000年。历史上成都因盛产蜀锦得名“锦城”,环城的江河亦称“锦江”,织锦工人聚居地称为“锦里”,南来北往的客商落脚之地称为“锦官驿”,原双流县的簇锦镇、机投镇、金花镇等,江河、街道、建筑无不打上“锦”的烙印。蜀锦作为成都一绝,“蜀锦织造技艺”2006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授予地理标志标识保护产品,2010年成都地区丝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